脊古代通什么作用?

严佳尉严佳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黄帝内经》中有“脊”字的地方共有7处,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大椎”,共出现了6次;其次是“身柱”“督脉”“灵台”“脊中”“腰俞”和“肾俞”,分别出现3次;最少的词汇是“长强”“脊筋”和“脊膜”,各出现1次。这20个词汇可以归纳为5组,它们分别指的是相同或相近的解剖结构:

第一组包括6个词:督、督脉、长强、身柱、命门、大椎。第二组包含4个词:督脉经、府俞、背俞、风门。第三组有3个词:肺俞、厥阴俞、心俞。第四组有3个词:志室、三焦、膀胱。第五组只有3个词:命门火、丹田、关元。 “脊”这个概念在《内经》里十分宽泛,不同的地方对它的定义有不同的侧重。有的关注它与四肢的关系(“肩背部”);有的关注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胸腹部”);还有的侧重它的形态特征(“低平肌肉”)。这些从不同角度划定的“脊”的概念,其实描述的是同一个生理实体。

现代语言学认为,一个词汇在一个语境中频繁出现,那么这个词汇的意思就容易发生迁移,变成一个泛指的概念。这种变化叫做“词义虚化”。比如“笔”这个词,它在“拿起笔墨纸砚准备写字”这个语境中,其含义是确定的,指的是一种工具,但是如果在“提起笔来写文章”这个语境中,它的意思就虚化了,变成了“写作”这个动作的承载者。同样,“脊”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其意义比较固定,但是到了近代,随着中西医汇通和新医药学的诞生,它的内涵就开始虚化了,变成一切疾病的总称——这也是我们现在使用“脊”字最常用的意思。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