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怎么排位?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亥猪,这是按地支纪时顺序排的。天干和地支相配,组成甲子、乙丑……等日期符号,这就是干支历,它是我国人民最早创制的一种历法。它以冬至为起始点(白昼最短的一天),把冬至到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时间段分成24份,每一个时间段称为一个节气,全年共有360天。
人们根据节气变化安排农事活动。在节气里又分大雪、冬至、小寒、立春等等。在古代,每个节气的第一个晚上夜晚子时(十二个时辰的第一个),帝王要率领众臣祭拜天地神灵。这些时刻被称为“节气正时”或“加时分辰”,表示日月星辰运行到这一时刻的程度。
为了便于记忆,古人编出了“大雪至冬至,小雪小寒大。立春雨水惊,惊蛰春分乾。谷雨清明月,谷雨至芒种,小满芒种小。小暑大暑连,立秋处暑上。白露秋分夜,寒露霜降结。立冬小雪早,大雪冬至迎。小寒大寒转春,立春雨水下。惊蛰春分在,清明谷雨过。立夏中小明,小满芒种见。夏至小暑连,大暑立秋前。处暑白露降,秋分寒露远。霜降立冬交,小雪大雪飞。冬至小寒临,立春雨水回。惊蛰春分阳,清明谷雨升。谷雨初雨霁,谷雨清明晴。
随着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也在交替变换。从冬至开始,太阳逐渐北移,白天一天天变长;过了立春,大地渐渐回春,万物复苏,昼夜平分。到了夏至,太阳到达最高点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秋分时到达黄经180°,意味着阴气开始旺盛,温度逐步下降。冬至是白昼最短的一天,之后白昼慢慢增加,直到夏至达到最长。此后白昼又开始慢慢缩短,到冬至再次达到最短。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周年运动规律,它的诞生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我在一本旧书中翻到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记录,原文是写在日历本中的空白处,可能是当年老师教完这节课让写的课后思考。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古朴淡雅的书香气息,让人忍不住喜爱。
第一种说法:按动物生活规律来分。 子(鼠)夜晚11时至次日凌晨1时,夜间最先清醒的动物就是鼠了; 丑(牛)凌晨1 时至3时,农家已经开始喂牲畜了,牛在稳定地咀嚼着草料 ; 寅(虎) 清晨3时至5时,黎明前虎出动了; 卯(兔) 清晨5时至7时,太阳即将露出地平线,进入新的一天计时单位,“兔”的同音字“辰”是开始的意思; 辰(龙) 清晨7时至9时,天光云影共徘徊龙和大阳一起都出现在天边 ; 巳(蛇) 晨 9时至11时,蛇开始在草丛间出没; 午(马) 中午 11时至下午1时,大步奔跑的动物要休息了,这是马的象征; 未(羊) 下午1时至3时,羊正在吃草; 申(猴) 下午3 时至5时,活跃的动物上树了; 酉(鸡) 下午5时至7时,天将黑,鸡回栏; 戌(狗)晚上7时至9时,上床睡觉的人们要狗来看家; 亥(猪)晚上9时至11时,司夜的动物都休息了,只有像猪一样的动物还在沉睡。
第二种说法:按动物足的特征来分,按我国传统表示时间的方法,是地支记时,将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以十二地支来表示。 每个时辰相当于两小时,从晚上11时至凌晨1时为子时,凌晨1时至3时为丑时,依次类推。 有人根据十二生肖动物足的特征和时间对应,发现了其中有趣的关系,那就是:晚上11时至凌晨3时,此时属子时,按顺序排的是鼠和兔,这两种动物四肢短,跑不快,需要找个安静的地方歇着;凌晨3时至上午7时,为丑寅时,对应牛和虎,这两种动物习惯在天亮时遛达觅食;上午7时至中午11时,辰时,龙抬头,蛇出洞,该干啥干啥啦中午11时至下午7时,巳午申时,马羊猴活动剧烈,所以未时羊要吃草;下午7时至9时,酉时,鸟回巢;9时至11时戌亥时,狗进窝,猪睡了。 牛、羊、猪蹄子反面有蹄勾,都是单蹄,所以习惯站着睡觉,鸡在黎明时打鸣,所以排在黎明卯时。 这样按足的特征顺序给十二生肖排队,也挺有趣。
第三种说法:十二生肖的确定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与天体运动相关。 首先,牛、马、羊、猪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鸡、狗、兔、鼠是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动物,龙是古人对蛇、鳄、蜥蜴等动物的幻想产物,虎、蛇、猴,不论从属相的象征,还是按天上星宿的对应关系来讲,都是人们在长期观察天体运动产生的。 在《晋书·天文志》里,记载着与十二组星宿相对应的十二种动物:星宿营室为龙,角亢为牛,柳星张星为马,房心为兔,尾箕为蛇,翼轸为燕,建星为龟,南门为鸟,箕星为乌,五车为狗,匏瓜为猪,虚星危星为猴。 如此看来,十二生肖与天上星斗排列是有一定关系的,与现代所说的黄道十二宫的起源相同。 十二生肖起源于人们对星辰的崇拜。后来人们将与这些星相对应的动物图像绘画在自己居住的洞穴和部落帐篷上,以象征他们的图腾和保护神,并将这12种动物赋予人格化的灵气和喜怒哀乐的情感。
这12种动物便很自然地成为12个月份的代表和象征。 尽管十二生肖在以后的流传中,失去了和月份、星座的对应关系,但这12个动物便很自然地成为十二个时辰的代表,作为十二地支的人格化象征物流传了下来。 《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的诗句,“火”就是指星宿营室中的心宿,每到农历七月黄昏时分,这个星便移到正南方,这是夜晚最热的时候,此后就转凉了,心宿流过了,夜晚便凉爽起来,所以“流火”意味着天气转凉。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记载:“岁在星纪,而登为春秋。”就是说岁星(木星)运行到了星纪,开始了新的一个周期。 同时,“星纪”与“春秋”互相补充,表明了岁星在这个位置的时间时长,即包含了一个春秋。 这里记载的“星纪”就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