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年糕为什么好吃?
作为在浙江,特别是宁波生活了整整10年的北方人,我对于年糕还是很熟悉的。 每年过年的时候,家里都会煮一点年糕汤,寓意年年高(糕);清明和夏至吃青团,寓意青春永驻;八月十五吃月饼,寓意家庭团圆月儿圆……总之,在那些节日里,总有年糕的身影。 但让我深入认识年糕,却是在去宁波之后的几年。我在宁波大学念书,寝室有个宁波同学,每逢周末或者假期,他总带我去他老家玩。我们去过舟山朱家尖、普陀山,也去过宁海森林探险,还去过杭州湾跨海大桥参观,最难忘的,是去他家乡慈溪市观海卫镇。
我第一次看到大海,正是与他同行的那个夏天。车子在海边停了下来,向海里走大约一百米,就看到了一片金黄的沙滩,我赶紧脱掉鞋子奔跑过去,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沙滩上,那感觉简直妙不可言。
后来,我在他家里的厨房里,还发现了一台年糕机,原来他平时喜欢做年糕吃。他说自己做年糕,有独特的配料,味道特别好。我问能不能教我做,他却笑而不语。 毕业后,我离开了浙江,来到了广东。然而,我对年糕的思念却没有随之而去。每次回家,我一定买上一块年糕,用高压锅蒸软了,涂上豆瓣酱或辣椒酱吃。那软糯的口感,让人仿佛回到了故乡。
做水磨年糕,第一步是浸米,要选择当年收成的新糯米,米质要纯,不能有杂质和霉变。浸好的糯米用清水漂洗三次,然后上石磨。石磨是两层圆形石块。磨下层有个漏水圆孔,用木塞塞住。磨上层与下层紧固后,放在装有水的磨缸上,水浸没上层石磨。两人相对坐在矮凳上,一手持木槌不停地拍打,一手摇动磨把。磨上层石孔中放入浸好的糯米后,磨转动时糯米就掺入水,同时被磨碎,从磨下层的漏水圆孔中漏到磨缸中。漏水圆孔中塞的木塞,因孔小可调节漏水速度,水大漏粉多,这样磨出的米粉细腻均匀。
磨好的米浆经过一夜沉淀,糯米粉渣全部沉淀缸底,上面全是米浆。将浆水分离,上面的浆撇掉,制成的年糕十分柔软细腻,口感甚佳。
水磨粉磨好后,还要经过一番挑选,将粗粉除去,再用布包扎起来吊上10小时。包扎粉的布俗称"白包布",布很厚实,以不影响其渗漏粉质为度。吊后将干粉抖松,放在竹匾上晾干备用。
米粉吊干以后,将米粉和水混合搅拌均匀放入蒸桶。蒸桶是由数支直径约50公分的粗毛竹节成,每支60厘米,每二支相连接用两根平行竹片合夹,以防开裂。蒸桶下垫一层白纱布,上面撒一层米粉,再把搅拌好的米粉倒入蒸桶内。蒸桶下用大灶蒸熟,约需半个时辰,蒸桶上不断冒出热气和飘散米香。熟后的"糕底"软硬要适中,太硬不糯,太软不成型。
"年糕头"是打糕的重要工具,它的大小要与蒸桶相配套。 "年糕头"一般长40厘米,用一公斤多重、长15厘米、宽约6厘米的铁板当头,并在头下6厘米处嵌有铁箍,以防开裂。
"年糕头"一头由壮汉用手掌掌握,另外三面围着蒸桶,木头敲打蒸桶里的糕底。为了保证年糕的质量,打糕很讲究技巧,既要用猛劲,又要把握好节奏,使糕底打匀捣烂,一气呵成。"年糕头"在木桶里打一个时辰以后,糕底就完全被捣烂,在蒸桶里形成了软硬均匀的糊状。这时,桶边渗出大量热气,糕面起了一层油光,且无米气,木桶中上下冒开,同时糕面出现皱纹并散开,说明糕已经完全打成了。
打好的年糕要马上取出放在已铺好白纱布的糕板上,上面也盖上白纱布,周围用木板条箍住,上面用大石板压实,让糕溢出余水、渗出米粉和竹丝。压一夜后解开木板条,揭开大石板和白纱布,白茫茫的糕板上便是色泽雪白、软硬适度的年糕了。
年糕打好后,打糕人休息片刻,年糕便上市了。顾客购买的年糕,由打糕人把糕从糕板上铲下,先在糕上放一块铺着红纸的方木板,然后两人抬起糕板两端,将木板上的年糕翻下来,再将糕切成一厘米厚的薄片。
年糕要趁热吃,以免变硬,通常切成片的年糕马上用油煎,煎黄以后吃油煎年糕,味美可口,是宁波人喜爱的传统食品。宁波人打年糕是"忙新年"重要的民间活动,流传甚广,代代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