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饱的副作用都有什么?
“头孢”是广大药物中的“万人迷”,它抗菌作用强、安全性高、使用范围广,深受医生喜爱;患者们也对这位“万人迷”相当买单,使用率非常高。 但您也许不知道,这位“万人迷”也有让人头疼的毛病——抗药性。
1987年,美国FDA发现一种新的耐药菌株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这种病菌能产生一种酶,这种酶能让病菌对抗生素细菌壁代谢酶的活性发生不可逆的抑制,从而使得药物不能发挥作用。由于当时正处于医疗领域大量应用抗生素的阶段,因此这种耐药性被称为“第二代抗药性”。 这种抗药性的出现无疑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为了应对此种情况,人们开始寻找能够抵抗这类耐药菌的药物。
首先,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让细菌产生抗药性的新机制。他们发现,当细菌细胞膜上的PBP(青霉素结合蛋白)接触到头孢霉素时,会产生有活性的第二信使,继而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得细胞内合成更多的CMP(5′-二磷酸腺苷)。而CMP作为一种第二信使,可作用于细胞内的其他信号分子,从而调节细菌的抗药性的产生过程。 接下来,研究人员们找到了能够阻断这一机制的药物——万古霉素。 万古霉素最初用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是一种高效的抗生素。但自从上世纪70年代被发现能够治疗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后,它在医学界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 而今天,它已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用药目录,在人类医药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