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字五行属什么字?
荣(拼音:róng)是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金文 。本义指草木繁荣茂盛,后引申出“荣耀、兴盛”等意义,又由“荣耀、兴盛”引申为“使……荣耀、兴盛”,又由“草木繁荣茂盛”引申出“令人感到光荣、荣耀的人或事物”之义;还由“使……荣耀、兴盛”引申出“受尊重、受欢迎”之义。《说文解字》认为:“草木至春而荣。从木,艹省声。一曰萎绝为荣。”
荣字的起源可追溯到商代晚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这个字:从艹(即草)从心,表示心中的想法。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增加了“木”旁,写作“”或“”。这些字形都表意准确,与“草木茂盛生长”的意思相吻合。
战国文字中,有的形旁的“艹”被省变为“十”(即二竖),如“秦隶”“篆籀”(指大篆与秦隶的合称)(图2)等。汉魏六朝文字中,有的字形将“心”写成“”,但“木”旁没有发生变化,如“书体明师章”碑刻、敦煌写本文书等等;还有的将“木”旁的横画缩短,“十”变成“”。此外还有一种写法:在“木”下加一个左右结构的“隹"(zhuī),如北魏《元显甫墓志铭》、东晋王珣《伯远帖》拓本中的“荣”字都是如此。这是“鸟”字与“木”字相组合形成的会意字:鸟站在树上,就是“荣”的意思。东汉许慎依据小篆把此字形收录进《说文》当中:“荣,草木始荣。从木,从口。一曰萎者为荣。”
关于这一异体的来源,一般认为是“鸟在树上”会意为“荣”,当是由“荣=鸟树+口”简化而来;“一曰萎者为荣”的说法则源自于对“荣”的一种解释:枯萎了重新发芽生长的草木叫作荣。不过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荣=鸟树+口”和“萎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荣”的字源应是从“禾+鸟”再演化到“木+鸟”,只不过后来人们为了强调“树木”才加上了“木”而已;所以“一曰萎者为荣”的说法恐怕不能成立。 “鸟树”结构的小篆形体到了汉代出现了一些变化,有的笔画变得疏朗起来,而且“木”旁也慢慢变得宽扁了些,如西汉简牍文书、汉隶书等。这种形体一直延续下来,到了现代楷书则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字体,只是其中还保留了一些汉隶的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