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天气预报准确吗?
1,现在的天气分析预报业务已经相当成熟了 2,天气预报属于概率预测,不可能非常精确。比如明天会不会下雨,答案肯定是会或者不会,时间上则是未知。比如明天90%的机会下雨,10%的可能晴天,那么阴天或晴天的可能性分别为60%和40%。如果今天温度25度,那明天的可能最高温度分别是30度和28度,然后分别以60%和40%的概率出现。所以明天温度有可能是28-30度之间,也有可能达到30-32度,更可能的则是27-29度。
3,短期气候预测的误差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造的误差来源(人为影响气候的因素很多,如排放的碳排放量并非完全能准确计算),另一方面是自然造成的误差来源(台风等造成的影响有时难以预测),不过后者在短时间周期里可以忽略不计。
4,15天的数值模式产品目前已经是准实时产品了,从发布的时间上看,几乎就是最新的观测数据生成的。这种产品提供的是一种趋势预测,误差的主要来源与第2点相同,不过由于时间窗口的限制,人为影响的因素相对较小。当然,15天这个长度对于暴雨等突发性强的天气来说仍然显得太长,其误差依然不可控。
目前的天气预报主要借助于电脑制作,每12小时发布一次24小时预报,但是,人们经常发现,天气预报不准确。
实际上天气预报的准确与否有很大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一般来说,在初冬和春季(主要是3到10月份),我国中南地区气流稳定,预报准确率较高,常常可以预报两三天以后的天气。但是在秋冬两季,北方干冷气流南下,本地气流紊乱,天气变化快,预报的准确率就会降低,一般只能预报24小时内的天气。
相对而言,北方地区的天气预报准确率较高,因为北方气流以“大陆性”为主,天气变化规律比较容易掌握。而南方气流以“海洋性”为主,含水量大,能量集中,容易出现突发情况,增加了天气预报的难度。
对于15天以上的预报,气象部门叫做中期天气预报,主要说天气形势。比如华北南部西南暖湿气流加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加强而北抬等。这些天气形势对上海来说,要么是转雨,要么是气温升高,因而天气情况要么是阵雨天气增多,要么是“火线”持续高温,这些情况的预测是比较准确的,但哪天会下雨以及何时出大太阳,就不大容易说准了。
国外天气预报一般分为“outlook”、“forecast”、“shortperiodforecast”这三种,这三种天气预报其实并没有“预报期长短”的区别。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中期预报往往被当作国外的“outlook”翻译成“天气展望”,但现在中期预报的准确率大大提高,在表述上也更趋于严谨,所以现在中期预报就直接使用“中期预报”这个名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