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有没有风格?

危妍淇危妍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足球的风格,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以卵击石”。 为何如此说?且听我慢慢道来。 中国男足参加过四次世界级大赛(世青赛、世奥赛和奥运会及世界杯),战绩为1胜2平5负。唯一赢的一场还是02年韩日世界杯预选赛,当时李铁刚刚退役,作为国家队和恒大功勋教练,他临场指挥能力虽谈不上顶尖,但也算中上游水平;首场对阵科特迪瓦队,由当时还叫做“甲A”的中国甲级球队北京国安队率先破门,2比1的比分保持到了终场;第二场比赛面对塔希提队,又是李铁的妙计——全场紧逼防守,让对手只能远距离射门,最终3比0获胜。

两次平局的对手分别是伊朗和泰国,两队当时世界排名分别在86名和108名之间。虽然场面不好看,但能拼下一个平局也算是虽败犹荣了。 后来的两场半决赛,分别不敌巴西和阿根廷,也是情理之中。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场比赛李铁都做出了换人调整,这是中国男足首次在世界级大赛中做出有效战术调整的案例之一,虽然换的人不多,但说明李铁是有想法的,只是队员实力有限,加上对手强大的压迫意识,导致最终毫无建树。如果给李铁足够的球员,再加上自己的战术理念,说不定能闯进决赛,当然这也是理想状态下的假设。最后一场面对德国队,即使场上队员连球都不敢碰,但最终0比7惨败也没人能骂他们不争气。 因为这一届赛事展现了中国男足不惧强队的勇气和精神,因此被很多球迷称赞。 但到了下一年,同样是在日本举行的亚洲杯赛场上,李铁率领的国家队却完全变了一个样——场上的球员唯唯诺诺,不敢拼不敢抢,即使是对方犯规,也往往选择主动认怂,避免激化矛盾;李铁的战术板仿佛变成了复印机,千篇一律的4-4-2阵型,丝毫没有应对对手变化的策略,全场闷头死扛,就算运气好扛住了,也是毫无威胁的传跑配合,看着让人昏昏欲睡……最终0比3败下阵来,这样的表现彻底激怒了球迷,“懦夫!”“怂货!”的怒骂声此起彼伏。

从这次惨败开始,“软绵绵”成为多年以后球迷形容中国队比赛时的口头禅,而李铁则成为背锅侠。 其实中国的球员并不缺乏技术,比如郑智、周琦、孙悦在NBA的表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的球员也并不缺乏意志力,多次世预赛中加赛场的苦战就已经证明了这点。所以归根结底,中国队输就输在那最让人无语的脚下皮糙肉厚,对抗激烈程度堪称世界级的后卫线。 每次遇到强队,中国队总能祭出12人的密集防守,再加上顽强的意志力,想输都难。这种以卵击石的拼劲,是中国男篮独特的精神属性,也是令对手最感到棘手的地方。

乌娜萱乌娜萱优质答主

实际上从1980年代和1990年代,国内就在提倡形成中国特色的足球技战术风格。一些前国脚或者名帅,比如王俊生、曾雪麟、张吉龙、李宏 blob=www.baidu.com/tc?word=%E9%80%8F&title=李宏、李树斌等人都为国足技战术风格提过建议:以我为主,灵活多变,快速简练,攻防转换快,以简驭繁,整体逼抢。

这个说法,既是对当时国内足球水平不够、想要对抗欧美强队时必须依靠快速灵活跑位和踢法多变以弥补身体对抗不足的战术指导,有总结过去中国国家队技战术的一些特点和成果,比如1994年世界杯预选赛上,当时的国家队就依靠积极逼抢和快速简练的打法,在西安主场和科威特互射点球惊险获得出线权。同时对中国足球未来风格的一种展望。

但很遗憾,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足改方案既没有提到要“塑造中国足球风格”,同时过去20多年来中国国字号始终无法摆脱成绩起伏的巨大问题,再加上过去20多年里中国足球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的尴尬,让中国一直缺乏稳定和持续的国内职业足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国家队既缺乏长期稳定的技战术风格、打法和主帅,也缺乏一批稳定的战术执行者,比如前锋、中场和后卫等。

所以,国足在过去10年里屡屡出现人员动荡、主帅多变、战术风格变化的情况。

从更宏观的角度讲,一个国家队的风格和打法,通常是一国(或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形成的战术风格和培养、训练出的球员风格,比如法国从克鲁伊夫时代就开始培养出一批传接球和控球能力突出、且脚下灵活,而且身体对抗能力较强的球员,由此在本土形成了一种风格的“综合踢法”,既强调技术、也强调团队配合,还有身体对抗和冲击力。再比如意大利,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都是一批战术纪律出众、能跑能抢、善于整体逼抢的球员,他们在球场上更多靠整体配合和跑动,依靠身体对抗、侵略性、拦截来消耗对手,寻找反击机会。这种战术风格一直从萨基、里皮时代到孔蒂时代,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从这种“风格”角度来说,除了少数像荷兰,上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了全攻全守战术,涌现出一大批技术精湛、体能出众、跑位和意识都突出的球员外,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稳定的技战术风格,通常需要长时间在本国联赛的高水平平台上摸爬滚打,和该国(或地区)本土教练长期培养和训练球员的思路(包括青训和成年队)。

所以,一个国家队的风格和打法和该国(或地区)足改、该国(或地区)的联赛水平和青训水平,都有非常大的关系。而且形成某种稳定的技战术风格,本身也需要足够高水平球员的储备和支撑。

一个国家或地区想要出现稳定的技战术风格,甚至出现能引领潮流的技战术打法,需要国内联赛有长期、高水平的连续发展和足够多的高水平外援、本土球员的储备、需要有足够高水平本土教练的长期执教和培养本土球员青训营的努力,还需要该协会有足够好的教练员培养和成才体系,以及该协会在制定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也就是足改方案时能更强调本国联赛的发展、青训营的培养和教练员培训,有完善的一揽子足改战略。

显然从中国足球历史来看,还未能出现一个能连续多年执政、持续改善和推进国内联赛发展水平、完善青训和教练员培养的足协,过去20多年里国内联赛水准起伏不定,职业化多年,能出现的高水平外援不多,本土高水平球员也不多,加上青训和教练员水准普遍不高,所以过去20多年里,中国国家队的风格很难持续。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