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口汽车的原因?
1.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2009年之前,我国汽车年产量仅为300万辆左右,但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汽车销售量第一大国。到2016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2887.95万辆,连续四年稳居世界第一。2014年起,我国汽车出口数量也开始居世界首位。国内汽车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对于汽车的品质、品牌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的汽车企业大多在本土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为了适应越来越高的要求,一部分车企开始走“引进外资——合资”的路子,通过外国投资者的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扩大产能,实现升级。其中不乏像大众、福特等发达国家实力强大的汽车品牌。当然,还有像铃木这样本身规模不大的国外厂商,由于看准了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主动寻求合作,最终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虽然后来因为中国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而退出)。
2.调整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汽车产业群。但是起步晚、基础薄弱导致在早期发展中,我国汽车产业一直面临着“散”“小”“弱”的难题,缺乏核心技术,产业链条短,国际竞争力不强。面对这样一头“落后”的巨兽,采用外资引入的方式可谓一举多得:既能解决技术难题,提升国际竞争力,又能够借助外部力量,拓宽产业宽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能够在保持自主权的前提下,以极低的成本,迅速地扩大产能,弥补市场空缺,这是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可以说,在外资引入阶段,不论是自主品牌还是进口品牌,都是得利的。但是到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我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其次,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已然崛起,部分企业已经具有了核心科技,在国际舞台上也有着一定的声量。最后,汽车行业整体利润水平下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这一大环境下,原本作为过渡环节的进口车板块就显得有些鸡肋了:进口车的价格优势不在,国产化进程加快,核心技术难以突破,面临排放与关税的双重压力,进口车在我国市场似乎已经没有了当年“救急”“补丁”“填空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