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马五行属什么?
五行,一般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学说将中医基本理论的精气学说,应用于中医学的临床实际,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及自然环境的诸多因素,根据其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及内在联系归为五大类别;而且根据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运动变化规律,阐释人体的整体联系,脏腑功能的动态平衡,以及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联,进而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的名称开始见于《尚书・洪范》。《洪范》认为五行有“五事”。郑玄注释说:“行者,言气化流行而有品类也。”《左传・襄公九年》所载五材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所谓五材,实际上就是五材之性或五材之质,也就是五大类物质。《左传・昭公元年》也说:“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又载“为民父母,使民有辞(慈)孝,勿使过度。是严父母,而配五行也。”这里用五行比拟五常,认为人应效法五行。五行说在《礼记》、《吕氏春秋》以及《荀子》中都有所记述,一般都赋予五行以德性,用以比附社会生活,用以规范人的言行,如谓“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水曰寒下,火曰热上,木曰曲直,金曰坚折,土曰牡泄”,“智,水也;仁,所以任生也;礼,所以行端也;信,水也;度,所以覆载也,德,其盛者也”。以上都体现了五行说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比较质朴。
五行与五方、五色、五音、五脏等事物相配属,并把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用于阐释有关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这在《易传》中已经出现。《说卦传》说:“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这是把东方配以木,又以雷(震),青(东方色),龙(震之动物),甲乙(东方时),角音(木配音),烦忧(震之疾病)等等配属在木上。又说:“故坤为地,为母……坎为水,为沟渎……为蒺藜,为耳……为赤……为坚冰……”等等,把五方、五行、五色、五形、五脏、五方、五音、动物、疾病等诸多事物和现象分属坎、离、震、艮、兑五卦。同时,又把“帝出乎震”~“成言于艮”看成一个周而复始,运转不已的自然过程。这实际上是把五行相生规律用于诠释这个自然现象,而且其中含有五行相克的萌芽。在《礼记・月令》(又见《吕氏春秋》一、二月纪),已经系统地把五方、五行、五色、五音、五脏、五味、五臭、民用以及帝王政令等事物和现象配属起来,并以孟、仲、季三个月的顺序详细说明了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由此可见,五行学说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完全成熟。
五行学说在古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过推动和解释作用,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也为五行学说提供了实证。例如,西汉初期发明的“盖天说”宇宙结构论模型,就是一个典型的五行模型。“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形如倒扣之斗笠,在下,天地等大,天以过其中央的圆周为周天,其直径(当天顶与地极相合时,过地极)约八万里的两倍为周径。周径八万里(5660华里)以四分法分属四极(东南西北四际)。四极之间距离分为九等分,由南向北,第一分以木数三乘一、第二分以火数二乘三、第三分以木数三乘四、第四分为寄分不分数、第五分以水数一乘四、第六分以木数三乘五、第七分以火数二乘六、第八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