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乱象的产生原因?
一、市场环境变化导致内控管理与业务发展“脱节”。在金融市场变革日益加快的环境下,部分银行业机构在业务快速发展扩张的压力下,过于追求轻型化、高收益、重规模等业绩指标,“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有所弱化,内部控制制度难以与产品创新、业务扩张等有效衔接。一些机构合规、风控等部门对业务流程和内控制度实质执行情况缺乏有效制约,出现监督检查“软约束”、内控制度“走过场”现象,内控“三道防线”形同虚设。
二、经营理念的内在矛盾导致战略决策和市场定位出现偏差。部分银行业机构过于追求“大而全”“全牌照”综合经营,导致公司治理机制失衡、战略决策缺失。有的机构多头授信、过度负债、长链条嵌套等激进经营现象频出。有的农合机构盲目攀比大型银行,过度强调轻资产和大零售,脱离主责主业经营,并通过人为调整贷款分类等方式“隐性举债”“隐性抽贷”,影响其持续经营能力。
三、利益驱动导致行业“共性乱象”愈演愈烈。部分银行业机构为实现“高收益、轻资本”,在利益的驱动下盲目从众,以表内表外相结合的多种方式,通过设立特殊目的载体、增信、助贷等方式,变相投资信贷收益权、违规开展通道和类通道类业务,以及通过投资非标、非保本等“同业套同业”,或以自营或理财资金对接“明股实债”项目等虚假交易行为。个别银行业机构与中介联手,以高息、返现等方式违规展开不正当竞争,利用“类金融企业”虚构贸易背景进行套利或为“僵尸企业”融资,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交叉传染。
四、对政策执行“选择性遗忘”形成“知错犯错”乱象。部分银行业机构在对监管政策理解和认知上出现偏差,或片面理解政策本意合意图,形成“选择性遗忘”“变通式执行”的知错犯错乱象。比如,有的机构片面理解普惠金融的本源,在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中“走样”“跑偏”,将普惠金融产品作为赚取高收益利润的工具,“惠”的本源偏离,背离“普”及“惠”双目标的初心。有的机构片面强调“绿色信贷”,盲目支持“两高一剩”企业,形成新的信贷资产风险隐患。还有的对房地产信贷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按揭贷款业务执行“因城施策”过程中,存在“抽屉协议”、变通执行甚至屡查屡犯等乱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