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家生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道家对于世界的本源阐释。这个来源的“一”就是阴阳未分,混沌一体的那个“一”(其实这个词在《老子》中是指“万事万物”的意思),也是《周易·乾》中所指的大极(即天地未开、混沌未分之时宇宙的原初状态。它包含了阴和阳两种截然相反的物质或能量)。
所以道家的思想可以说就是围绕着“一”这个原始概念展开的。而十二生肖中的“鼠”之所以是子,因为子代表的是阴阳相交而混沌未分的那个时间点,也就是“一”;而“牛”之所以是丑,是因为阴阳在这一刻分离,开始有了天地,所以是“二”;以此类推……到了午马时,阴阳之气开始消亡,所以是“三”,而羊是未羊,因为它代表了阴阳之气开始成形,且相互纠缠未分的时候的那个时间点。
总之“一”“二”“三”这些并非具体的时间点,而是形容阴阳变化过程中的几个特征点,每一个特征点都对应着十二生肖中的一个动物。 而当阴阳之气消长变化时,自然就有了“四象”,也就是太阳月亮火星水星(古人在观察星空时发现,每天日落时东方天空中有两个很明亮的发着红颜色的星星,古人误以为它们是太阳的双胞胎兄弟,因此用“寅”表示;而西方天空中则有四颗亮星,由北而南排列成一直线,其中就有水星。至于火星,因其位置总是在变动,就不像其他几颗星星那样能有一个固定的方位了),再加上“辰”中的金星,这就是“五德”。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这“五德”也代表着五种阴阳变化的形态。而阴阳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古人通过观察发现,每五个变化周期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阴阳消长交替,各盛一时。而这三个阶段的末尾又分别对应“子”“午”“卯”“酉”四个时间结点,因此又称这四点为“四时之帝”。它们分别是:
1.少阳相火(春季) 2.老阳太阴(夏季) 3.少阴相火(秋季) 4.老阴太阴(冬季)
5.阳明燥金(春夏之交) 6.太阳寒水(秋冬之交) 7.厥阴风木(春夏之交) 8.少阳相火(秋冬之交)
9.阳明燥金(春季) 10.太阳寒水(秋季) 11.厥阴风木(冬季) 12.少阳相火(春季) 这样,古人就利用十二支把复杂难懂的阴阳变化用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并赋予其现实意义——十二个时间段分别对应十二生肖,每一时间段的起始与终止又分别对应着十二种不同动物的出生与死亡。也就是说,在某一时间段内,某些物种会大量诞生并繁衍生息,而在其余时间段内,则又会纷纷死亡或者绝后。“子”为“鼠”,“午”为“马”,“酉”为“鸡”等,就是如此得来的。
十二章纹是中国古代帝王礼服(衮服)上绘绣的十二种图案,是王权和皇威的象征,寓意着皇威无极,吉祥如意。十二章纹起源于尧舜时期,后在周代帝王祭天之时所穿的十二章帝服,又经过两千多年的沿用和演变,在清光绪皇帝(1875-1908年在位)时期达到了顶峰,其代表之帝王帝服堪称精美绝伦,其上用金线等织绣和彩绘出的十二章图案更是栩栩如生,可谓登峰造极。
十二章纹图案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斧)、黻(古文“父”字)”,每种图案,各有寓意。《礼记·王制》和《尚书·益稷》中对“十二章纹”有记载:“日也,月也,星也,山也,龙也,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十有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备五色。”
日、月、星辰,取其明也;山,取其稳凝也;龙,取其应变而能兴风化云致雨也;凤,取其文齐(齐备)、明达、有文德也;宗彝,取其孝也;水草,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米,取其养民也;黼,取其断也;黻,取其背恶向善也。
龙、日、星、山、火、宗彝、粉米、黼、黻,在十二章纹中,前五种为“五章”又称“五登”,属于绘饰在帝服前胸和后背上的图案,绘饰在帝服前胸的图案象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绘饰在后背的图案则象征着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宗彝、粉米、黼、黻等图案,则属于帝服其他部分织绣的“七璜”纹饰,“七璜”的名称则来源于系在帝服两端的珩和璜佩饰的名称,以玉佩饰珩和璜来象征帝王的佩德。
十二章纹饰在帝王的帝服上,历经四千多年的演变和完善,虽然每个时期在图案内容的排序上不尽相同和存在着细微的变化和差异,但在龙、黼、黻等图案的选用上,从没有改变。其中,龙和黼、黻等图案更是在历朝历代的帝服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十二章纹中,古人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来喻德,以装饰于帝服,来表达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至明、至洁、至德的喻义。帝服十二章纹饰的至高和完美,是中华五千年服饰文化发展的颠峰。
中国帝王服饰中的十二章纹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所采用。18世纪末,法国仿效中国十二章纹饰,设计了以各类宝珠为图案的“十八珍服制度”,用于装饰法国国王及王室成员的服饰。日本效仿中国“十二章纹”,从701年(日本养老元年)起正式采用,从规定只有天皇才能使用至1867年,共延续了1167年之久。现在,日本天皇加冕和祭祀活动时仍使用该制式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