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课堂是什么样的?
与中学相比,大学的教学内容更加广泛深厚、更加专业化,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同时又对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研究探索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大学的课堂往往是在教授、博士生导师等高水平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术氛围浓郁,鼓励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特点。一些大学实行小班教学、研讨式教学,师生互动性强。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参与“教”,在听讲和接受知识的同时通过回答问题等进行“教”。学生是课堂里积极的参与者、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者,课堂教学中既有教师的知识传授,也有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怀疑、辩论乃至反驳,更鼓励学生阐发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形成课堂内外、师生之间的学术和思想交流。
大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主学习,它贯穿于从课堂到课外学习的全过程。比如,上课前要预习相关章节的内容,把握自学中的难点,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思考和研究共同关心的问题;课后认真复习上课内容,做好总结,按时完成作业。同时,要围绕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拓展学习空间,扩大知识面,以深化对所学课程和相关专业的理解。
为了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更好地把学习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创业创新结合起来,有的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安排大量的实验、实作和调研任务,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客观现象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有些学校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课堂报告、学术论文,制作课件、模型,开展市场调查,参与研发、咨询,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从考试考核方式来说,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学业水平,大学不但有期末考试,平时作业、课堂练习与讨论、社会实践、实验实作等也都要进行考核,并且把它们的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纳入课程的总成绩中,有些课程(如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甚至完全通过课外的实践环节考核,而取消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