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字属什么生肖?
1、侯是什么 汉代的侯,唐代的侯,宋代的侯,明清的侯,这些侯都一样吗?不一样! 因为它们代表的爵位不同. 秦朝建立了二十等爵制,规定天子郡县正千石以上的大臣和诸侯王都拥有自己的封地,在封地上可以建立郡县政府机构,征税征粮,自置官吏,为皇帝效劳,但必须定期向中央政府“述职”,接受监督。 西汉初年沿袭秦制,汉文帝时,正式把二十等爵裁减为十五等爵。汉武帝时又建了十锡爵制度。 这些制度大致确定了汉朝社会地位尊卑秩序:皇族—贵族—大臣—普通百姓。除了皇族以外,人人都有自己社会地位,不能逾越。
到了东汉末年,世家大族势力膨胀,他们凭借家族威望和强大实力,常常干涉政治,影响甚至改变了政权交替。 为了调和士族权力太大与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晋代确立“九品中正”选官制度,把人才划分等级,再根据等级高低确定官职大小。 九品中正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持了士族阶层统治地位,也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提供了条件。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关系变化,九品中正制也逐渐失去了作用。唐太祖武德年间开始重建宗室制度,各藩王不再仅以爵位为单位领取定额俸禄,而是实际参与统治区的管理,分配的土地也多是以州府为单位,比汉唐时期要实得多。
宋朝立国以后,基本延续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为了防止藩王造反,宋太宗时设立了“削夺其权——差遣制”——即地方官没有任免之权,一切听命于朝廷派来的差遣;官员也没有任期之限,皇帝说你是地方官就哪里是你地方官,说走就走,让你地方官当不成。
这种差遣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是封建君主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朝代更替,制度更改,但“天子之号永无更易”(康熙帝语),“皇权永恒”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始终占着主导地位。尽管汉唐五代也有藩镇和节度使,但只要不出现政权更迭,藩镇上任满一年就必须回京述职,权力也被限制在某个范围,对中央权力并没有形成实质性挑战。
2、侯属于什么 从秦始皇建立封建君主专制帝国开始,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努力营造“家天下”的绝对权威。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开国皇帝还是亡国君主,他们的称号通常都是“祖”或者“父”,如汉高祖刘邦、魏武帝曹操、宋太祖赵匡胤、明成祖朱棣等等。而清乾隆帝弘历自称“法尧舜”,意思就是说他和他的祖先一样,都是“真命天子”。
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侯”这个词作为帝王称呼已经算是降格了,只比“公”高一级。 但问题是,很多历史人物并不是皇帝,却拥有“侯”的称号。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这些人到底该不该叫“x侯”呢? 按照封建社会的价值观,身份地位高于你的人应该称“xx侯”,低于你的人该称为“xx君”或“xx先生”。如果你没到达一定社会地位,却有人称你“x侯”,那就是很不合适。如果是在现代,这种冒犯可能只是礼貌问题。但在古代,这就是严重的社交错误,很可能会因此得罪人。
比如汉高祖刘邦出身低微,平时混得很糙,本来就不喜欢那些繁琐礼节。他做了皇帝后,萧何劝他说:君王礼仪不能随便。刘邦却说,我以低贱的乡巴佬身份能取得天下,就是因为我不讲究那些礼数,假如我改了这习惯,老百姓还肯跟着我混吗? 于是乎,刘邦不仅自己在公开场合不拘小节,也不许别人在礼仪上羞辱他。有一次吕雉(刘邦妻)带了一群孩子一起逛街,刚好碰到汉惠帝刘盈,便带着儿子向他请安。结果刘盈一脸严肃地说:你们为什么不到前面去迎接我?把我骂一顿。吕雉回头狠狠地教育孩子们:皇帝是我老公,见了公公就得下拜,谁敢怠慢! 相比之下,清太祖努尔哈赤就要精致很多。他统一蒙古之后,先后攻灭了辽宁等地女真人建立的“野人”各部,把东北收入版图,建立了后金国。不过由于后金国处在崛起阶段,国力弱,加之距离中原又远,所以并没有多少影响力。
努尔哈赤很想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主动南下攻击宁远,被明将袁崇焕用红夷大炮击伤,军师汤尼玛(努尔哈赤养子)则被射死。这一下子打乱了努尔哈赤的计划,被迫北撤。 这次失败让努尔哈赤很生气,为了挽回面子,也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他在回到沈阳后发布命令:无论谁见到我都必须行下跪礼,否则就罚他。
只可惜世事多变,不到三十年后,后金就攻破了北京,满族势力迅速崛起,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