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五行属什么意思?
这个“国家”,是现代汉语中的词,属于现代汉语规范中的词汇。古书里很少用这个词,古人也不认为国家是个地界儿。 《说文解字》里给“国”下的定义是:“邦也。从囗(wéi)从戈。”也就是说,“国”的本义是拿着武器保卫的地方。所以你看古代的王有“国君”“国王”之称。 后来,“国”有了“邦”的意思。汉代的司马迁在《匈奴列传》里说到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邦交”,指的是外交关系。他写的《平准书》里说“天子巡狩,封泰山,禅梁父。……然则封禅必加一岁焉。”这“禅”字也是指诸侯朝见天子,表示臣服于天子。
“邦”、“国”在古代常常通用。所以,战国策里有“退为国君”的话;贾谊的《过秦论》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说的都是农民起义的事情。这里“为国”就是当成“邦”来使用,指代封建王朝。 到了现代汉语里,“国”除了保留以前“邦”的意思之外,还增加了“国家”的概念。这个概念来自于西方,指的是政权组织形式,是一种带有民主色彩的价值观。这种含义的“国”其实是指一个国家里的所有人民,和“邦”的概念明显不同了。
我怀疑题主的提问是不是打错了,应该不是问“國字五行属什么吧”?如果这是打字时的失误,那么这个问题就很有意思了:一个代表土五行,另一个代表金五行的文字,怎么可能会是一个字的两种读音呢?!可见题主可能是把国(guó)字当成了国(guò)字,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虽然读音相同,但意义完全不同啊!
中国人习惯上把金、木、水、火、土叫作五行。五行一词,出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所以称五行而不称五材,是因为古人认为这五种元素互相有相生相克(亦称相胜)的作用,而产生各种事物运动变化。“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和《洪范》中。《甘誓》中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洪范》中认为五行指的是水、火、金、木、土五种元素。后来,东汉郑玄在注释《尚书?洪范》时第一次提出五行之名是“金、木、水、火、土相克”的说法。
现代人普遍认为“五行”是古人对世界万物的终极分析元素。“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其实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西汉末王充《论衡·谈天篇》把前人关于五行相生相胜的论说作了概括,他不讲五行有生也有胜,而是生和胜分开来分别说明;他也不讲五行“迭相胜负”,而是木、火、土各胜“不胜己者”,而水、金、土各生“已所不胜者。”(见《论衡?谈天篇》)
这样就形成了两大类元素,它们分别以胜“不胜己者为类”,和生“已所不胜者”为类。王充的“不胜己”和“己所不胜”就是后世发展起来的生和克。王充的“相胜”不同于他继承下来的“五行迭相胜负”;相胜是有方向性的,是有序的运动。
所谓“五行相生”是指: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所谓“五行相克”是指: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
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是维持事物正常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如果这种关系遭到破坏,五行中某一行出现太过或不及的异常变化,那么五者之间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后一行不足,前一行随之则会过盛,这就产生了相侮,即子气乘虚侮攻其母气。(具体解释为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如果五行中一行本身太过,导致其所不胜之行反受其欺,从而使五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这种现象叫作相乘(具体解释为木越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