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哪里的蛋炒面好吃?
老肥面馆,小店区真武南路新苑小区里面有个专门炒面的店(原来在新村附近,现在已经搬了),十多年前,我初一的时候,晚上吃完饭和小伙伴去新街玩,路过这家面馆时,被门外的排烟扇吸引住,那时候小不知道是什么,以为是烤羊肉的,就跟着进去,店里很热,老板热情的给我们每人盛了一大碗蛋炒饭,还放了好多鸡蛋,当时觉得好吃极了,后来才知道是炒面,再后来就去得多了,发现老板很好,人也很热情,会给你放很多的菜和鸡蛋,价格也不贵,大概十几块一碗吧,后来慢慢长大了也去了别的城市,偶尔回来还会去那吃,不过现在的口味好像已经不如以前了 。
另外,还有一家炒面馆也很好,在府西街朝阳路口,名字忘了,不过那里现在好像是卖麻辣烫的,原址没有找到饭店。
一提到太原最有特色的面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刀削面。确实啊,削得似柳叶般的刀削面,筋道、爽滑,再搭配上红烧牛肉或是酸辣汤,那叫一个过瘾。不过要问太原哪里的鸡蛋炒面最好吃,太原的吃货心中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相比刀削面,蛋炒面在太原虽然知名度稍逊,但喜爱它的人也不在少数。
蛋炒面因制作方便快捷,价格低廉被太原人冠以“炒面疙瘩”的称呼,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太原很多家庭的家常饭,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美食行业的日益繁荣,“炒面疙瘩”退出了大多数家庭的餐桌,而仅留存于少数老一辈人的回忆之中,甚至太原还有部分人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炒面疙瘩。
而在太原东关的一隅,在近30年,却有一位老人一直坚持着烹制和售卖着这份只属于太原人的老味道,并且一做就是30个春秋,她就是东关街蛋炒面饭店的老板——朱翠兰。30年前,为了贴补家用,朱翠兰从晋祠老家来到了太原,靠着一把铁铲,一口铁锅和独门秘制的调料,她就开创了这座不足10平米的小饭店,一坚持就是30年。
朱翠兰说,最早是从上世纪60、70年代,太原的一些小饭馆里才开始出现蛋炒面的,因为烹饪过程比较讲究,不像削面那么随意。首先制作蛋炒面的面条,是用本地老黄米面,加水和成面糊,面糊要非常均匀不能有疙瘩,然后用勺子舀面糊舀在开水中,这样煮出来的面条有山药的绵,有土豆的香还有点韧劲。煮熟的面条用冷凉白水泡着备用(以达到口感筋道的效果),等有客人来了,舀上一大勺凉水泡的生面条下到刚舀出的猪大骨高汤里,待生面条一熟马上捞在事先炒好的鸡蛋上翻炒,然后加入调料,再把高汤浇在上面,一碗口感滑嫩、味美鲜香的蛋炒面就出来了。
后来随着店铺生意越来越好,朱翠兰的蛋炒面制作工艺也越发精湛。为了保证蛋炒面的口感和品质,她所选的食材都更加严苛,她所选用的黄米是本地农户家自产的黄米经过反复打磨而成。猪大骨熬汤从不加任何添加剂和食盐,保证蛋炒面汤底的纯真味道。每天晚上10点就要将头天剩下的汤底全部撇掉,再慢慢熬煮一夜,第二天,熬足12小时的高汤才会被端上餐桌。这样做出来的蛋炒面味道才会更醇厚鲜美,口感才会更劲道爽滑。也正因为朱翠兰对食材近乎苛刻的要求,她做的蛋炒面味道才更加醇美,30年来味道一直没变。
东关街蛋炒面饭店从开业起,就因味美价廉,吸引了众多食客光顾。后来随着店铺在当地知名度的逐渐提升,慕名而来的食客越来越多,朱翠兰在东关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火红,每天来吃蛋炒面的人都是络绎不绝。
由于店铺的火爆,后来,朱翠兰又在钟楼街金谷国际开了分店,但很多老食客们都还是舍近求远,跑来东关吃,因为东关的店有回忆,有感情。是啊,谁不喜欢旧梦重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