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中国强吗?
中国棋手在技艺上已经全面超越韩国,但韩国的棋风却比中国更激进、更容易获得局分;而在AI出现之后,中国围棋的定式、官子水平早已世界第一,优势明显,再加上AI推荐下的布局,中方的优势更是如虎添翼; 目前的中韩对决,中方取得局分的概率是非常大的。但这样比拼胜负也太难看了点...如果能在对局中加入一点变化或许能提升一点观赏性——比如让柯洁用两把勺子去斗金志锡的猿飞射月流(狗头保命) 除了顶尖高手之外,低段和中段的棋手实力差距其实是很大滴,一段的差距比高低段之间的差距还要大!所以中国的棋手只要技术能达到专业三段,那么击败业余6段以上的棋手就是手拿把攥的事情。而这样的棋手在中国比比皆是。
然而专业棋手的数量与中国的人口基数的比例却是少得可怜,而且这些专业棋手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上海弈城和野狐等几个线上平台,网络棋力的差距其实是很明显的,很多初段甚至未段的棋手在网络下棋经常能下出让人不可思议的劫材,这让一些爱好者误以为现在的围棋水平已经普遍提升了,但实际上大部分人的网络对局质量是非常差的,经常是下着下着就抽风的,所以看他们的对局有时候就像看杂技表演一样。 如果线下面对面坐下来了,这些人的棋力会迅速下降,很多时候会让你怀疑是不是对方故意让着你。线下面对面的实盘对局才是检测一个人真正实力的唯一标准。
隗媛优质答主围棋发源于中国,围棋不仅能培养人的思维,还能修养身心,因此被称为“圣人之戏”,围棋在中国的流行程度仅次于象棋,但围棋的规则相较于象棋更加复杂、更深奥。而在世界的历史长河当中,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涌现出过数不胜数的天才,而天才之间的对抗,往往是相当激烈的,围棋界同样如此。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全面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日本的综合国力因此也迅速地提升起来,而明治维新也对日本的围棋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的围棋界从19世纪末开始,在各方面都模仿欧美,对原来效仿中国的、带有浓厚的中国封建色彩的围棋界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日本在1924年创办了日本本因坊战,此后又创办了围棋名人战、棋王战等。
日本围棋在1950年、1960年左右进入鼎盛时期,吴清源曾一人横扫日本全围棋界。吴清源于1935年进入日本关西棋院,后来为了抗争日本棋院的不合理,于1953年转入日本棋院。吴清源在1939年到1956年期间,一共进行过十余次升降十番棋,战果辉煌,所向披靡,吴清源在升降十番棋当中击败了当时日本的全部一流高手,如秀哉、木谷实、藤泽秀行等等。
吴清源在1933年时第一次访问日本,此后一直在日本生活到2014年病逝为止,吴清源一生见证了中日韩三国围棋界的崛起。吴清源在1959年创立了新的布局理论,这种新布局理论在当时的围棋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日本年轻棋手的围棋思维。吴清源与聂卫平等人一起推动了“中国围棋复兴工程”,这种工程在1987年时正式开始,当时日本的围棋界仍然处于相当鼎盛的时期,而中国的围棋界则才刚开始兴起,聂卫平与中国的其他棋手一起,在中日围棋对抗赛当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围棋的复兴。中国在1988年创办了第一届的“中国围棋天元战”,这种赛事的棋手是流动的,与日本棋院与关西棋院不同。
中国在1989年创办了“新体育杯围棋赛”,后来又先后创办了“中国围棋名人战”、“中国围棋棋王战”、“中国围棋国手战”、“中国乐百氏杯围棋公开赛”等等,其中,中国乐百氏杯围棋公开赛是首个商业冠名的围棋赛事,中国在2000年之后出现了聂卫平、马晓春、常昊、古力、陈耀烨、柯洁等等一批优秀的棋手。聂卫平在1988年的时候曾与日本的一流高手进行对抗,取得的了辉煌的胜利,聂卫平也因此赢得了“棋圣”的美誉。马晓春在1995年第36届的“日本连珠棋棋王战”当中获得了冠军,次年又获得了亚军。常昊在1997年获得了亚太冠军,后来又在1998年获得第3届的“三星杯围棋赛”的亚军。古力是棋风非常凶猛的中国选手,并且多次获得冠军。陈耀烨在2009年获得第3届的“亚太杯围棋锦标赛”的冠军,获得了象征着“天下第一”的应氏杯。韩国的朴廷桓在2012年获得了“百灵杯围棋锦标赛”的冠军。
日本的围棋界在吴清源退出棋坛以后,开始走向衰落,但是日本仍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棋手,其中有石田芳夫、小林光一、林海峰、武宫正树、藤泽秀行、赵治勋、大竹英雄等等。韩国的曹薰铉、李昌镐也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尤其是李昌镐,曾被誉为最强“围棋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