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属计量几千?

相晓晨相晓晨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很有趣啊,我原来没有仔细思考过。今天刚好看到《黄帝内经》中的这一段就拿来分享下吧。 原文:黄帝曰:人之肥瘦大小,各异不同,其气血津液,在各何部而取之?岐伯答曰:人之血气,惟脑为首,诸髓皆属于脑,故脑重。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肺气焦满,布行诸经,故胸腹满,身体消瘦。其热内作,消谷善饥,体重,其汁流溢,润养皮毛,充肌骨、皮肤干槁,毛发脱落,气盛发热多汗,汗出中风者,风气相搏,风入腠理,汗液外泄,风郁于皮里之间,发为痹证也。

肝气虚,则少食,无寒热,口苦,小便黄;肝气实,则多食,身热,小便赤。脾气散精,上奉于心,心脉得温,故喜食。脾有运水化湿之气,熏于三焦,气化则能出焉。三焦气盛,则善食欲愈;脾胃气虚,则不能营津,五脏失其濡润,身体渐羸。 肾主五液,津液各走其道,化气归元阳,煦养心脉,是以寐而不寤。若阴气不凝,阳气不行,丹田温暖,精液流通,化而为水,升腾灌溉,滋润周身。若劳伤肾气,房室不节,燥火内生,封固失职,精气外泄,腰府疲软,头晕耳鸣,精神恍惚,健忘惊悸,二便自遗,形寒肢冷。

夫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口,故渴。今脏燥,津气上升,虚火上炎,故烦渴引饮,大便干结。津液得通,胃气调和,饮食自倍。若病后阴虚,津液不行,但食量减少;阳微阴弱,不能消导,纳谷迟滞,亦令食减。若邪气阻滞,津液不得宣通,气不得布达,营血逐渐枯槁,肌肤失去濡养,则瘦。邪热炽盛,耗损津液,病者消瘦,但神气自如。若劳倦伤脾,或久居湿地,或露卧当风,或涉水淋雨,或汗出不当风,或贪凉遂寒,或生冷不节,或房劳过度,损伤元气,皆令消瘦。有脾胃虚弱而不能受纳者,有胃气虚衰而无法腐熟者。

钭冠博钭冠博优质答主

万以上的是兆(zhào)。

“万”是中国数字单位,现在仍沿用。万(wàn)是10的四次方。“万”在古代是一种形容数量非常多,不可以计算的数,“万万”也是用来代指非常巨大,没有限度的数。《史记·高祖本纪》载:“天下初发难也,假号(自称王)伐秦,诸侯始(响应)相王也,夫约(相约)非有素王(老王),王其声势分(平均分配)功(劳绩)易(容易)大。”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大家都自封王号,讨伐秦朝,诸侯开始互相封王,王们之间的势力是不可计量,所以才说“王其声势分功易大”,“万万”用来修饰“声势、功绩”,说明在秦代“万”仍然是有数量大小的。《战国策·秦五》:“天下无治京师攘(夺)盗之兵,有上万万石,不战而胜之粟。”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在秦朝以前“万万石”指的是一个具体数量“一万万石”。

扩展资料:

中国数字单位及换算关系。

数词,古代用“亿”表示数目,是按“万万为亿”,即上一数位是下一数位的“万倍”,现代汉语中,我们仍然有“亿万、亿万斯年”等,用“亿”代指十分庞大,数不尽。古制数位名,周代以十万为亿,隋唐时又以万万为亿。如《汉书·律历志上》:“载曰亿。”《隋书·律历志中》:“据先儒之旧,依虞书之文,亿十兆,则兆大也。亿万万,则万大也。”

数词,古代用“兆”表示数目,是按“万万为亿,万万亿为兆”,即比“万”大的数,都是“万倍”进位,如“京十兆,则兆大也。亿万万,则万大也”,“极”和“恒河沙”都是“万倍”进位。如《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面同三军之任,则三军败矣,大刿者,小战小败;小刿者,大致大败。大败之数,五;再(两)大败者,削(削弱)地;再削地者,亡国。微乎(隐微)不微,而亡人国,有国者不可以不慎。”

恒河沙

恒河沙就是恒河里面的沙子。“世界皆称曰是沙可数,沙子虽多尚可数尽”,恒河沙就是无数沙子的总称,是“万倍”进位。《金刚经讲义》卷一说:“若据本经云众生如恒河沙者,如来既示此身应末世根机而现身说法,故如恒河沙,就小数略举而言,乃欲以此而显明众生无有数目尔。”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