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黄金海岸是在哪里?
“深圳黄金海岸”是一个大概念,分指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的“中英街”和毗邻东莞虎门镇的“威远炮台风景区”;具体地说,是指由北起沙头角边境检查站(中英街边境牌坊)南至威远炮台遗址这一段约3公里的海边海岸线。 这一带原为咸淡水混合的海湾,海水咸淡程度视潮汐而多变,因此出现较多盐民在海边晒制海盐和卤水,又因附近常有海盗出没而得名“盐港”或“盐海”。明代永乐年间的《广东通志》、天顺年间的《东莞县志》都有关于“盐港”的记载。 “盐港”在清光绪年间修编的《香港志略》中称“盐海”并沿用此名直至民国时期,1957年后才改称“盐田”。
目前,这段海岸线已建成一条连接深港两地的滨海旅游长廊——梅沙踏浪景点,并在中英街设置了一个大型停车场。每逢节假日,这里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成为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市民周末度假游玩的首选之地。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片繁华的海岸线在百年前曾是一片荒滩。
20世纪初,沙头角一带的海岸线仍较完整,但面临侵蚀而逐渐向后退缩。1904年在现在的海滨广场一带建起了“新界的第一个灯塔”,以指引往来船只安全航行。
清末民初,英国人先后从原住民手里购买了沙头角一带的土地,在此建造房屋、开发农场及盐田,并修筑道路、挖渠引水、搭建棚屋、围海造田等,对这一带进行大规模的“殖民式”开垦。
英国人在开垦的过程中,为了开辟新的土地,将咸水引进稻田,以达到改良土壤结构的目的。这样一方面可以种出适宜生长的水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盐田养殖河蚌(又名蛤蜊),进而获取其中的淡水,既方便日常生活,又可以用来冲洗盐埕(晾晒海盐的场所)、灌溉稻田。 由此,一段“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传奇在这块土地上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