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是北京吗?
以前不是,现在是一部分。
“京”的本义是指“首都”或“京都”。《尔雅·释言》:“京,大也。”《论语·公冶长》:“京兆尹。”东汉应劭注曰:“雍州之郭下,秦废雍都,建城未央。”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改称京师为大梁。唐代司马贞索隐引晋灼之言云:“秦灭魏,徙安陵君富氏满、公子卬于京师。故其地在长安西。”
以上所述“京”字最早出现于汉代,意思都是指战国时秦国的国都咸阳。至于西汉的国都长安,在汉文帝之前,并没有“京”字之称。汉武帝时建造了著名的上林苑后,由于该苑地跨长安和咸阳两县之间,所以汉朝人称整个地区为“京师之右”,或是简称为“右”。如《汉书·武帝纪》:“正月,起明堂。四月,作柏梁台。八月,加增太上皇庙园庙柱,高十丈,圜径八尺。……明年正月,上至甘泉,郊泰畤。……十二月,上太庙。”
这里所说的“明年”就是指公元前三十二年,而文中提到的很多建筑,至今尚存,如西安市西北角的汉长安城遗址,就是汉武帝时期建造的长安城,城内西南角的上林苑遗迹,则是当时养兽植树的地方。至于“甘泉”和“泰畤”等都是汉代祭祀天地神的场所。
总之这一地区的许多地名,直到唐代还在沿用它的汉代名称。 唐玄宗开元年间,陕西扶风人柳冲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撰写过一部地理著作,名叫《关中记》。此书在记载这些地点时,仍使用汉代的旧称。他说:“京师之西,地兼咸榆。”(“咸榆”就是西安和咸阳的古称)“京师之南,地兼盩厔。”(周秦汉唐皆以周至为“盩厔”)此外还有“京师北,渭河曲”等等,可见汉唐时期的“京”,指的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咸阳等市所属区域,也就是古代所谓“关中”的范畴。
到了宋代,由于政治中心南移,“京”字的含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宋廷因为凤翔府“土贡”有“紫桃”(即现在的油桃),于是下诏将“凤翔”改名为“福祥”。南宋时又在福祥府地置永兴军,以渭水流域的岐山县与虢川县并入新设的永兴军,作为鄜延路的一部分。此后“京”字的意思便开始特指今天陕西省的西安市和咸阳市一带——尽管这里的历代古城址远远不是今天的西安市和咸阳市的范围。 值得提的是,明朝初年全国实行郡县制,陕西的布政司治所在今西安市的奉元路,属下各府州的地理位置则和元代相当。但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西安商业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大量聚集,朝廷深感原来的奉元路治所的地界太小,不足以体现作为省会应有的地位和规模,因此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开始,陆续在原奉元路北端外扩新城,历时十余年建成,并以此作为西安县的县城,简称“新县”。同时把原西安县并入新和县,并更名为“咸宁”,作为新的省会的附廓,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