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字属五行属什么?
“進”为会意字,从止,从晋(jìn)。《说文解字》:“晋,进也。” 段玉裁注:“凡進退之進皆以晉為字。” 可知“進”即“走”之义;又因“行”、“步”有并引之意,故“前进”可通假作“上进”;由“进步”而引申出“晋升”的用法来。 而“晋”字的本义是向上或向前发展、进步的意思. 如《尔雅·释木》:“桐一曰桐梓。”郭璞注云:“今人取桐木实,以作琴瑟筝竽之属”。此“桐”指梧桐树,“梓”指木胎,二者均用于制作乐器,可见两者都是质地优良的木材。但为何单独把桐木称为“桐”呢? 这是因为古代人们常用一个叫做“晋”的字表示向上生长。桐树向上生长的速度比其他树木都要快,因此被称为“晋木”,也就是后来的“桐木”了。
由这个典故可知,“晋”与“進”是一个意思。 “晋”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兼形声(王念孙谓当为“象形”)。“辵”(chuò,行走的样子)是“晋”的本义(参见“徐”字讲解)。从“晋”得声的字大多与行进有关。 由于“晋”与“進”是同一个意义范畴里的两个不同的文字,因此古人用它们来造双音词。例如:《周礼·夏官·大司马》:“乃设鈇钺,即斩审令之斧,所以进吏也。”“进吏”即提高官吏的地位和权力。《史记·项羽本纪》:“籍举剑一挥,杀死数十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骑士曰:'持满毋发',卒霸天下。"
这里的“进兵”、“进击”、“进战”等词中的“进”也是“前进”的意思。 在古汉语里,除了用作动词之外,“晋”还可以充当名词使用。《左传》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1)晋侯伐齐南鄙,中军乘乱伐金。(定公九年)
其中“晋”当作地名解。 (2)及昭公时,季平子相鲁,专鲁国之政。(昭公二十六年)
其中的“晋”则是国名。 (3)晋荀跞来聘,且拜景侯。(昭公十二年)“晋”则当作国号用了。 这些例子的特点都是将“晋”作为处所名词使用的。它在这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山西”、“晋城”等省、市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