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金融危机原因?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脆弱性。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过分注重短期经济增长,而忽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80年代中期之前,东南亚各国往往依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较低。80年代中期之后,这些国家一方面凭借其毗邻中国而获得了廉价的劳动力供给,一方面凭借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获得了廉价的原材料供给,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在外资的推动下,大规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因而经济增长速度迅速提高。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但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反而更为强化。如马来西亚的经济政策不但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将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其新的支柱产业,泰国和菲律宾也提出了以信息技术为本的发展战略。这种过度依赖外资和国外市场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但使这些国家积累起巨额的短期外债,形成了极大的偿付压力,而且使经济高度依赖国外市场,其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很弱,因此,一旦国外市场发生问题或国外大量撤资,本就脆弱的国内经济体系将立即崩溃。
从更深层次来看,东南亚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民主制度的缺乏是其经济危机的体制性原因。一方面,这些国家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往往严重扭曲,一方面,政企不分现象比较严重,“权贵资本主义”比较盛行。这种不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最终导致金融风险的增大。此外,民主制度的缺乏不但使这种扭曲和不规范的经济体制难以改变,而且使一些高官肆无忌惮地进行“权力寻租”和“滥用权力”,更使这种体制的弊端进一步扩大,最终难以阻止金融风险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