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怎么产生的?

季韵芝季韵芝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篇》。相传周武王伐纣灭商后,殷商贵族伯夷、叔齐归降周朝,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城北朝汲两山之间,耻食周粟,采薇(野菜)而食,饿死在首阳山(朝汲二山中的一座)。有穷后羿射杀夏代的皇帝太康后,自立为君,他的臣子寒浞又杀掉了后羿,自立为君。后来,后羿的儿子少康兴起,灭了寒浞,恢复了夏代的江山。少康的庶子封在唐(今山西翼城西),称为唐侯。唐侯的后代非子,居于犬丘(今陕西兴平),善于养马,周孝王十分欣赏他的才能,把他的秦地(今甘肃天水东)封给他,让他主掌马匹。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为姓,称为秦嬴。秦国的祖先伯翳就帮周武王治理过马匹,在周初灭商中有大功,周公摄政时,向伯翳询问有关治国的“洪范九畴”,伯翳就说了以上这段话。《尚书·洪范》所讲的“五行”,是上古巫觋的宗教名词,是五行起源的原始状态。

“五材”说,见于《左传·襄公九年》。这一说法的代表人物是郑国贤臣子产。《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郑国执政大臣子产于公元前548年去世,郑国太子(后来的郑简公)和原执政大夫子太叔先后致祭,他们请来老臣子大叔读了祭文,祭文说:“子产用五种德性规范了官吏的从政行为,他像金子一样清明,像玉般温润,像铁般坚贞,像石般有棱角,像磨刀石一样能砥砺别人”。祭文中用金、玉、铁、石、砥五种物质象征君臣要具有的五种品德,并用这五种品德要求和规范全体官吏的从政行为。

“五常”说,见于《孟子·滕文公下》:“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师生也,信之于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孟子的这一思想,是对子产五材说的继承和发展,“五常”由“五材”转换而来,即孟子的“五常”说比子产的“五材”说要高一层。“五常”说是“五行说”发展和完备的阶段,标志着五行说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已经普遍地为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