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娜的天气预报?
“娜”是英文“Nina”的音译,指女主角“妮妮娅”(Nina)。 《小森林》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原版,一个是中国版。由于原版的资源太难找了,所以我就看了中国版。
这部纪录片以女主人翁的工作为主线展开叙述,讲述了她担任气象主播的经历。 从前,有一个神奇的网站叫做可可台,可以观看世界各国气象主播的报道。可是现在已近找不到这个网站了,只能找到一些散落的片段。不过,虽然这个网站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我想把它永远记在心里。因为我发现,这些主播们报道天气的时候,总是充满笑容,就像他们本身就是一个温暖的团体一样。即使是在最恶劣的天气下,他们的播报仍然让人如沐春风。
我最喜欢的是一个来自韩国的气象女主播,她的名字叫“韩多仁”。在播报天气的时候,总是充满了活力,好像能带给观众一天的好心情。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气象主播是来自日本的“藤井树”,他的名字和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一样,都是出自同名作品《藤井树》。他的作品总是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向观众传达最重要的信息。比如,在介绍台风的时候,他特意穿了一件大风衣来播报。 我很喜欢看气象节目,因为对我来说,那就好像是一个个美好的童话。
人类对于天气现象的观察和探究由来已久。2000多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就开始人工测云。1643年,意大利学者托里拆利发明了气压计,标志着人类有能力对天气进行测量。1854年,英国和法国在欧洲主要城市进行了第一次协同的天气观测,为天气分析奠定了基础。1921年,前苏联在世界上首次采用无线电探空仪进行高空温度、气压的探测。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气象雷达在美国建成。1960年,第一代气象卫星发射升空。1976年,第一颗地球同步气象卫星发射。1997年,我国首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建立了世界气象通信系统,实现气象资料的全球交换。近年来,各国的气象卫星和气象雷达逐步实现了同步观测,实现了全球监测以及全球共享。
进入20世纪中叶,在观测手段和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计算能力和数值预报技术实现了革命性的发展和飞跃,天气预报质量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地天气预报准确率迅速提升。19世纪初期,天气预报只有定性描述,没有定量指标。20世纪初期,天气预报开始运用量化分析方法。1960年至1980年,天气预报技术进入发展期,以多尺度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和数值预报技术为核心,24小时预报能力达到了1-2天。20世纪90年代,天气预报技术处于发展完善并成熟期,随着数值模式、资料循环同化、多尺度数值同化的应用,24小时预报能力达到了2天。
我国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7天预报能力是在近十年。上世纪50年代中期,数值预报传入我国,我国天气预报由完全的天气学方法分析预报逐步转为天气学—动力学方法融合的预报。1955年1月,中央气象台建立了第一个由13名预报员组成的天气预报组,开展了24小时天气预报业务,并以文字形式,每24小时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各有关单位及全国省(区、市)气象台通报一次。1958年,中央气象台正式开展3天天气预报业务。此后40多年间的天气预报时效一直维持在3天,预报时效的提高是技术和观测系统、计算能力以及数值预报和预报员水平的综合提升的结果。2011年“气象卫星与数值预报工程”专项正式启动,2016年,建成了国产气象卫星遥感应用业务系统,形成了多颗在轨卫星、多类遥感仪器和多种观测数据产品协同综合气象观测能力,7天预报业务正式开展。到2019年,随着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观测系统的显著改善和计算能力的飞跃提升,以及数值预报和预报员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了88%,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预报平均偏差在2.3℃左右,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稳定在70公里左右,天气预报准确率已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