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主角哪个车?
“天气小姐”这个节目我小时候也看过,当时很迷这个节目,特别是那个背景音乐,每次响起心都跟着激动起来 。后来去了外地上学,每年暑假的时候都会看看,当时就特别奇怪为什么每个省的台都有播,而且时间都是晚上10点左右,我问了宿舍的同学,他们都表示没有看过这个节目,应该是我地方台看多了导致的。
直到前几年,我在外地买了房子,搬家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箱子,里面有很多这样的海报(如下图),还有各地电视台的播出通知,我当时就很惊讶,为什么我记忆里童年时代的小姑娘变成了这样 后来上网搜了一下,原来“气象小姐”这个名字已经注册了商标,看来是央视为了维权做的准备。不过还是有很多网站和自媒体没经允许使用了该形象,这里要谴责一下,毕竟这是90年代央视为孩子制作的节目,现在却已商标的名义向孩子索要利益,确实有点说不出的感觉。。。
好了,说说正题,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其实有挺多的,但是以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王小丫和黄建宏,他们两个人主持的时候最多的就是猜天气,比较好玩儿的是那时候节目会放出各地天气的自拍视频,从视频里可以看到各地不同的风景,偶尔还会有当地特别的习俗,现在想想真的很美好 。
再说回这个车的形象,我个人觉得它是一个虚拟的形象,代表的是对未知天气的恐惧与惊讶,所以用现实中的汽车去形容他有些不妥当。如果硬要说的话,我觉得他是那种未来主义的车,像科幻电影里出现的那种无人驾驶的汽车,既不像现在的电动车,也不像是燃油车。
一般情况下,气象站放在相对空旷的平地上,周围的建筑物、树木、广告牌等都不会高于气象观测设备,这样测出来的温度就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自由大气状况。而当气象站不得不“上车”时,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交通气象观测。这类观测为了监测重要交通要道附近的重要气象要素。以公路交通为例,常在易出现凝冻、起雾、横风等对交通安全有较大影响的路段,安装气象观测仪,实时监测当地气温、能见度、路面温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因为公路边很难找到没有干扰的地方,而且还要能直观、准确地监测路面状况,所以这类气象监测设备就常安装在观测车或杆上。目前,中国气象局已经形成国家级交通气象观测网,包括3233个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站、530个国省干道交通气象站、1487个重要航道交通气象站、336个机场自动气象观测站等。此外,还有“风云三号”和21颗国外极轨卫星被用作航空天气观测;基于北斗卫星的探空系统正在试验应用;北斗探空雷达、航空探空系统、机载微波辐射计、机载下投探空系统相继开展试验和业务示范。这些在天上飞的,在地上跑的和测的,在空中和地上穿梭的设备,共同形成了综合交通气象观测网。
第二种:移动气象台。一般为了应对突发气象灾难、突发天气、重大赛事、大型会议以及配合重大科学研究等气象应急保障服务而生的,可以称作“气象服务小分队”,通常会配置移动气象台。气象观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职责,当移动气象台开到服务区域时,车上除了能开展气象观测之外,还能与当地气象台互联互通,及时提供分析预测信息,发挥“前哨”的作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中国气象局“海燕计划”二期业务示范,即是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的船载移动气象台,负责监测台风核心区气象要素,直接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和服务。2019年5月,中国气象局广州海洋气象科学研究所船载应急观测指挥中心联合“向阳红18号科学考察船”,在中国南海海域开展了海洋气象综合业务化观测技术试验,船载移动气象台也在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