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cba赛场裁判总是对的?
CBA的裁判水平肯定不是吹得那么高。但CBA的裁判在执法理念上和NBA、NCAA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联赛都有很大的区别,CBA更多的倾向于“判罚准确”而不是“错判漏判”。所以我们会看到CBA的裁判多数时候都是“正义凛然”,而少去判断一些细微的主观性情节,这样就能极大的减少误判几率。
当然CBA并不是完全不考虑主观性因素。在裁判培训中,主裁与边裁对于是否犯规的判断是存在一定分歧的,为了避免争议,一般情况下,双方犯规都会判给进攻方;而在抢篮板球的时候,先触及篮板的同侧球员一般都会被吹罚防守犯规…… 总的来说就是,CBA的裁判在判罚时更讲究客观公正,尽量减少主观性。至于这种“一视同仁”到底是好是坏那就见仁见智了。
作为一个中国篮球迷,还是希望CBA能向NBA学习,增加一些临场经验性判罚(比如防守干扰球),减少“绝对正确”式的判罚。毕竟,篮球是一项充满对抗性的运动。
这个很好回答,首先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权威的国度里,人们对权威是有着天然的敬畏感的,在这一点上裁判员就具备了这种“天然”的优势。
其次,CBA的裁判基本都来自体工大队体制下,而体制内的行事风格一向都是有着强烈的等级色彩,即下级对上级无原则的服从,CBA的裁判在这样的体制下工作,其下级对上级无原则服从已经成为了其惯性思维。
第三,由于CBA的裁判是来自于国家体育总局篮球管理中心指派的人选,在CBA联赛的执法中他们就天然的成为了“代表国家执法”而“国家”是他们作为裁判员的执法后盾。
第四,CBA的裁判同时也是他们所代表的省级运动队的工作人员,受到他们所代表的省级运动队的选派,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同时也“代表”了他们所在的工作单位,在强大的“国家”和“单位”的双重压力下CBA的裁判员也成为了拥有双重权利的“职业者”,这使得他们有充分的自信以及“国家”和“单位”的双重保障,也直接导致他们对待裁判这个职业的态度,成为他们不可约束的导火索。
以上四点形成了CBA裁判员的天然“优势”而他们自身又缺乏起码的荣誉感和职业感,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不会认为自己是错误的。再加上CBA职业联赛的特殊性,中国篮球人口的稀缺性直接决定了中国CBA裁判人口的稀缺性。我们看看CBA的裁判人数就能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CBA在刚刚开始职业化时,当时裁判员总人数为52名,分为甲级裁判15名,乙级裁判37名。根据CBA每轮比赛需要15名主裁、21名助理裁判的需要,在2004-2005赛季,篮协又增调了20名乙级裁判加盟CBA,这样再加上原有的52名裁判,当年CBA联赛的执法人数首次达到了空前的72人之多。但此后,由于一些裁判纷纷改行和CBA球队教练、队员对一些裁判的抵制,CBA联赛的裁判人数一再下降,此后CBA的50多轮比赛就只邀请最少32名裁判来执法。但即使这样CBA还有许多场次的比赛是“重复”执法。
最后一点,中国篮球的现状决定了CBA裁判的现状,中国的篮球人口只有两千万,从事篮球体育的人只有两万,而国家优秀篮球人才不过二百人,而在中国篮球协会注册球员也不过千名左右,中国如此稀缺的篮球人口是导致中国裁判员稀少的重要原因,在如此稀缺的现状下,不要说让中国的裁判员具备起码的职业素养和荣誉感,就算是让中国的篮球人才具备如此的素养也很难,这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的。